溶酶针和溶脂针,虽然名称相近,但其原理和用途却截然不同。
溶酶针
原理:溶酶针是一种注射用药物,主要成分是透明质酸酶。透明质酸酶可以分解体内过量的透明质酸,从而达到溶解填充物(如玻尿酸)的效果。
用途:溶酶针主要用于溶解过量注射的玻尿酸填充物,矫正塑形不当或发生位移的填充剂,有效去除皮肤凹凸不平、肿胀等问题。
溶脂针
原理:溶脂针是一种注射用溶液,主要成分是去氧胆酸(DCA)。DCA可以破坏脂肪细胞的细胞膜,使脂肪细胞释放出脂肪酸和甘油三酯,通过淋巴系统排出体外。
用途:溶脂针主要用于局部溶解脂肪,改善局部肥胖问题,如双下巴、腹部、腰部、大腿等部位的赘肉。
区别
作用目标:溶酶针作用于透明质酸填充物,而溶脂针作用于脂肪细胞。
成分:溶酶针的主要成分是透明质酸酶,而溶脂针的主要成分是去氧胆酸。
用途:溶酶针用于溶解填充物,而溶脂针用于溶解脂肪。
适用人群:溶酶针适用于注射过量填充物的求美者,而溶脂针适用于局部脂肪堆积的求美者。
选择溶酶针或溶脂针时,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判断,建议咨询专业医师进行评估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
玻尿酸填充术后溶解玻尿酸通常采用透明质酸酶( hyaluronidase ),而并非溶脂酶。透明质酸酶是一种专门分解透明质酸的酶,可以靶向作用玻尿酸成分,不会影响其他组织或组织中的透明质酸。
因此,注射透明质酸酶不会溶解所有玻尿酸。它只会在注射部位溶解注射的玻尿酸,而不会对自然存在的透明质酸或其他部位注射的玻尿酸产生影响。
需要注意的是,透明质酸酶作用后,溶解的玻尿酸将被代谢吸收,填充效果会消失。因此,如果需要再次填充,则需要进行重新注射。
注射透明质酸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,可以溶解注射的玻尿酸,但它不会溶解身体中天然存在的透明质酸或其他部位注射的玻尿酸。
溶酶针与溶脂针的区别图片
溶酶针和溶脂针都是用于瘦身塑形的注射剂,但原理和作用不同。
溶酶针
主要成分:透明质酸酶
原理:降解皮下脂肪细胞周围的黏多糖,加速脂肪代谢
作用:溶解局部脂肪,改善橘皮组织
适用部位:面部、双下巴、大臂、腹部、臀部
溶脂针
主要成分:脱氧胆酸钠
原理:破坏脂肪细胞的细胞膜,释放脂肪酸和甘油三酯
作用:快速溶解皮下脂肪,达到减脂塑形的效果
适用部位:腹部、腰部、大腿、小腿
区分方法
从成分和作用来看,溶酶针主要通过溶解黏多糖促进脂肪代谢,而溶脂针直接破坏脂肪细胞。
图片对比
溶酶针注射后局部会出现轻微发红、肿胀,而溶脂针注射后会形成硬结,一段时间后硬结会逐渐软化。
温馨提示:
溶酶针和溶脂针均为医疗美容手段,应在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。
注射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。
注射后应注意局部卫生,避免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