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牙列缺失患者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时,意味着下颌骨与上颌骨处于正中对称的位置。在此位置,下颌骨的咬合平面与上颌骨的咬合平面平行,下颌骨正*与上颌骨正*重合。
正中关系位对于牙列缺失患者意义重大,因为它:
准确确定颌骨关系:正中关系位有助于牙医准确确定颌骨的相对位置,以便精确制作牙修复体。
提高修复体稳定性:当修复体根据正中关系位制作时,可以更稳定地放置在颌骨上,从而防止移位或松动。
改善美观效果:正中关系位有助于恢复面部平衡和对称性,使修复体看起来更自然。
减少颌关节问题:长期处于非正中关系位可能会导致颌关节问题,例如疼痛、弹响或脱臼。正中关系位可以帮助预防这些问题。
建立正中关系位涉及测量颌骨关系和使用特殊的记录装置,例如咬合记录板。一旦建立了正中关系位,牙医就可以准确制作牙修复体,确保其契合度、舒适度和美观效果。
牙列缺失后,附着在颌骨周围的软组织位置关系改变是由于牙槽骨的改建。当牙齿缺失时,牙槽骨会因缺乏咬合力*而逐渐萎缩,导致牙槽嵴变窄、变低。
牙槽骨萎缩后,附着在牙槽骨上的软组织失去支撑,从而发生移位。牙龈组织会向缺失牙方向塌陷,形成牙槽嵴顶部的缺损,并可能覆盖部分缺失牙的根部。而唇颊侧和舌侧黏膜则由于缺少牙齿的阻挡而向缺失牙间隙内延伸,占据原先牙槽骨和牙齿所占的空间。
这种软组织位置关系的改变会影响修复体的美观和功能。牙龈塌陷导致牙槽嵴顶部的缺损,可能使修复体与邻牙不协调,产生黑三角间隙。而唇颊侧和舌侧黏膜的延伸会缩小修复体可利用的空间,影响修复体的固位和美观。
因此,在进行牙列修复前,需要对牙槽骨和软组织的情况进行评估,并采取适当的措施,如牙槽骨移植或软组织移植,以恢复缺失牙部位的组织形态和功能,为修复体提供良好的支持和美观效果。
牙列缺失后,下颌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,其中错误的是:
下颌骨吸收减弱
正确的情况是,牙列缺失后,由于缺乏牙根的*,下颌骨吸收增强,导致下颌骨高度和宽度下降。
其他错误的下颌骨变化包括:
下颌骨向前移动:错误,下颌骨实际上会向后萎缩。
下颌骨骨密度增加:错误,下颌骨骨密度实际上会降低。
下颌骨髁突变平:错误,下颌骨髁突实际上会变尖。
牙列缺失后,下颌骨吸收增强是修复缺失牙齿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。及时进行修复可以阻止或减缓下颌骨吸收,避免出现面部畸形、咀嚼功能下降和邻牙松动等问题。
牙列缺失后,颌骨的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牙槽骨萎缩: 当牙齿脱落后,牙根的负重作用消失,牙槽骨失去支撑而逐渐萎缩。萎缩的程度与缺失牙的数量、缺失时间以及其他因素有关。
2. 颌骨变形: 长期的牙列缺失会导致颌骨变形,表现为牙弓形态改变、牙合关系异常,甚至面部形态歪斜。
3. 咬合关系改变: 缺牙后,邻牙会向缺失区倾斜,对颌牙也会伸长,导致咬合关系紊乱,出现咬合性或颞下颌关节疾病。
4. 牙龈萎缩: 缺牙后,牙龈失去牙齿的支撑,也会逐渐萎缩,造成牙根暴露、牙缝增大等问题。
5. 颌骨强度下降: 牙齿有支撑和加强颌骨的作用,缺牙后,颌骨的强度会下降,容易发生骨折。
值得注意的是,颌骨的变化是逐渐发生的,缺失牙的时间越长,变化越明显。因此,及时修复缺失牙,防止颌骨进一步变化非常重要。修复方法包括种植牙、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等,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。